茅以升

中国科普网

网络

2017-05-23 10:21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当时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第一、二届主席的桥界泰斗茅以升先生,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桥经”。对于“桥”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曾说:“要说桥,它的含义很广,有物质的桥、精神的桥、友谊的桥。”他还有许多寓意深刻、富于哲理的“桥话”,堪为后世学习的典章,也是他辉煌一生的形象概括。他说:爱国――心路之桥、奋斗――征途之桥、热诚――友谊之桥、科教――兴国之桥、科普――育才之桥。在他的晚年以极大的精力进行科普活动,令后辈人受益和敬佩。

爱国——征途之桥。茅老是一位炽热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动力就是热爱祖国,抗战前后他对钱塘江大桥的建桥、炸桥、复桥的史迹,就是最充分的证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余年峥嵘岁月里,他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矢志不移的追求,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当为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楷模。

他特别关心祖国的统一,并为之默默工作,他在世时常说:”台湾和大陆应携起手来,为实现祖国的四化而奋斗。”为了台湾的回归,他对在台湾的许多老友、学生、相知,做了许多工作,为架设祖国统一的桥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普——育才之桥。茅老学术精湛、著述颇丰,除专业著作外,写了大量的科学读物,如《五桥颂》、《二十四桥》、《人间彩虹》、《中国的石桥》等,毛泽东称赞茅老说:”你的《桥话》(载于是1963年〈人民日报〉)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这些科普读物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成为了毕生的志愿,据统计,从1978年到达1981年之间,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先后为孩子们做报告30场,直接听众6万人,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科普文章,1985年,他亲手给中小学生复信30多封,极大地鼓舞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热诚——友谊之桥。有人问老茅,你为什么长寿?他笑着说:”那是因为我的朋友多。”茅老的朋友,上至高龄学者,下至6岁幼童,情达海外友好。在茅老的客厅里经常有许多客人聚会,以青少年居多,一位素不相识的青年人晚上来造访,向他请教有关学科学方面的问题,他不仅非常仔细地给解答,而且还当场为他拟就了一个必读的书目,那青年人十分感动,他也感到一种满足。1985年他曾同一位9岁的小学生背写圆周率小数点头100位数的速度,并意味深长地说:”圆周率后面的数字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不满足现状,要不停地努力向前。”

茅老还是一位沟通海内外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访问过14个国家,他每到一处都接交了不少朋友,他长于用令人信服的事实来宣传我国的成就,为祖国争取了许多友人。

探索——未来之桥。在谈到未来的桥梁时,他说:“明天的桥一定会造得更美好,人们到野外游山玩水,随身就可以带上如同携带雨衣一样的‘袖珍桥’,这种‘袖珍桥’也许是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极高的特殊塑料制成的极薄管子,预先造成桥的形状,把它折叠起来放在身边,遇到小河时把它打打气,就架起一座桥”茅老对明天桥梁的预言是美好的,也一定能够架起人间无数的彩虹。